坐了一天半的汽车,我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星火燎原的红色圣地——井冈山。狭义上说的井冈山,一般是指茨坪,地方不大,核心区域像一口平底锅,中间低四周高,锅的底部有一块面积约两三平方公里的平地,房屋建筑围绕中心平底依山而建。环绕走一圈下来,大概四、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广义的井冈山是指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以茨坪为中心相连的几座山峰,都称为井冈山。
早就听说井冈山很美,在印象中,对井冈山感觉始终是黄洋界炮声过后的战场,是红军迂回行走的小,是风展红旗如画的摇篮,是淳朴憨直的革命老区。到了红色圣地井冈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眼的绿,深绿、浅绿、黄绿、草绿,层峦叠嶂,翠色一片。森林覆盖率为81.2%,是一座天然氧吧,至今仍保留众多人迹未至的大片,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走近仔细观察,井冈山的土壤又带一点红色,我想这应该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同时也蕴含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的革命政权可以不断壮大,蓬勃发展,所以井冈山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老师的pk10北京赛车和带领下,我们在井冈山学习和感受了三天两晚,参观了大井朱毛旧居和小井红军医院,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开展了现场教学,登上了黄洋界哨口,见识了“一炮定乾坤”的小钢炮,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了花圈,参观了红军雕塑园。三天下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感悟之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现场教学点老师的讲解和描述,我们知道了在如火如荼的井冈山斗争时期长眠在井冈山的红军烈士有48000多名,除15744人留下姓名外,还有30000多名烈士连姓名也没留下。革命处于低谷的时候,当时这里残酷的环境、惨烈的场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朱德总司令爱妻名叫伍若兰。那是一位英武的漂亮女性,战斗中怀着身孕的她落入敌手后,被敌人残忍地剖腹砍头,头悬城门;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被敌人抓住后,敌人害怕他的宣传,就割掉他的舌头,在牺牲前,被捆绑的他用脚趾沾着自己流淌的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正如彭德怀元帅有一句感人肺腑的题词:“烈士的血浇开胜利之花”。正是这些先烈们无怕牺牲,勇往直前,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悟之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可或缺。开班的第一天,带班老师就教会了我们一首红歌: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红军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武器弹药紧缺,但是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乐观向上。联想到我们的工作,既不缺吃少穿,也不用牺牲生命,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就拈轻怕重,想想井冈山的革命前辈,脸红不红?心虚不虚?
感悟之三:伟人之所以伟大,雄才大略和宽广的胸怀无人能比。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毛泽东和他带领的红军,当年改天换地的凌云胸怀,他们这支最初仅有几千人的队伍,二十年后壮大成为数百万人的大军。我们眼前肃穆的绿岭青山,似乎就在表达着对这些井冈英雄们的深深思念。郁郁葱葱的井冈山,红色革命的根据地,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井冈山,一个罗霄山脉中段的几座普通山峰,因为有了毛泽东和他的红军而驰名天下;毛泽东,因为有了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火才得以燎原,毛泽东的革命斗争才得以蓬勃诞生,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构想才得以实现。从这里,不仅走出包括毛泽东、朱德、陈毅、粟裕等许多开国元勋,还走出了多少我们不知名的井冈英雄,他们的鲜血播洒在共和国创建的艰难历程中。
感悟之四:缅怀历史,激励后人。怀着对烈士、对前人的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心里就十分难过。难过,自然会记住井冈山的斗争,记住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记住中国人民的探索。不忘本,就能继续胜利。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统计工作,只要我们不攀不比,甘于清贫,不怕困难,乐于奉献,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深化统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和制度,我们的统计工作肯定能够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
这些,就是我很荣幸上了井冈山之后的几点感悟。